首先聲明,這不是一篇撫慰創業者心靈的雞湯文亦或者是給他們打雞血的文章,只是在魔都,沒有什么是不可能。
有這樣一個未經證實的統計數據:5年之內,90%的創業者會倒閉;10年之內,剩下的10%的創業者中的90%也將會退出市場,也就是說,10年之后,只有不到1%的創業者會幸存下來。我沒有做過詳盡的調研,但是總體印象也是如此。
創業者之所以多遭破產厄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不妨看看在創業路上小成的他們,三位青年創業人,同樣在默默耕耘、沉淀,等待綻放的那一刻…
陳宇峰,一個繼承了上海男人所有的優點的80后創業人。采訪他的時候正好在去北京出差的路上,顛簸幾小時到達后,仍能保持溫文爾雅。
他2008年本科畢業,用了前后五年的工作時間在摸索和完成原始積累,伺機完成從大學就有的夢想-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盡管那時候還不清晰,但它還是能夠被喚起并讓他為之奮斗。
在George P. Johnson市場顧問有限公司的創意崗位沉淀四年后的他,沒有局限于思維上的單向思考,而是在良師益友的幫助下培養了全局觀。這也為他在之后更快的適應公司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他在之后的一年認識了幾位靠譜的合伙人,互相取長補短,可謂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創辦了如今的麟動數字營銷集團,歷經三年半時間,公司也將于明年正式上市,不得不說這個情節一般只出現在朋友圈的雞湯文中。然而這背后的付出和汗水,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公司也同樣有不同的辛酸史。
但是,成功的公司,成功的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潛質和特征,他們無論是做事和做人都有著一個近乎一樣的規律…
吳昊,成長于山東,求學于廣東,成就于上海,并憧憬于北京的90后青年,他擁有典型北方漢子的爽朗個性,接受采訪的時間也與眾不同,道別時已是零點。
他樂于摸索,用心感受并感恩過程中的失敗,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更多人認識他,是通過Hello Brand-一個以原創和高質為標準的新媒體平臺,這在三年前新媒體尚未成老生常談話題的時候并不多見,所以之后可謂一夜成名,而初次創業便小有成就的他,僅僅是出于喜歡這個行業。
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專業,他投身到了一家知名4A廣告公司學習傳播策略,轉變成為職場新人的角色,讓他學會了很多,也讓他能夠從更多的方向,更深的維度去看待這個平臺和整個行業。
創業,不是他的全部,更像是一種與浮夸和世俗不同的不急不躁,是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了解他后,或許你也可以變得更加有態度…
李從愿,在選擇青年創業者時,李從愿被極力推薦。的確,他是一個特別堅韌,又特別努力的人,創業對他來說,是個沖動的決定,不過他認為既然選擇,就不會輕易放棄。
他從自由職業人起步,到帶領團隊一同創業,這應該是很多業內青年人入行之后職業發展的標準模版,所以李從愿所經歷過的一切困難,可能都會在任何人身上重演。而他并不同于其他創業者一樣打滿雞血的戰斗力,而更類似與成長歷練之后的平和,有容乃大,他說自己是個愚者,恒心與毅力在過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所以他能夠集結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一支戰斗力超強的團隊,并且像日出一樣,越來越好。
走上創業路,不會像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但在這條路上如何有效排除阻礙,降低風險,卻是有跡可循的…
創業者之所以多遭破產厄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缺少一支優秀的創業團隊。失敗的創業者從創業一開始,就奠定了創業失敗的命運。
無論是陳宇峰、吳昊還是李從愿,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個人的各方面因素當然很重要,但與一只訓練有素的團隊是絕對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