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原則是科研活動的航標。“代表作”制度、“創新進步”原則以及科學標準和價值標準等觀點的提出,標志著學界對學術腐敗的分析正邁向評價原則的建構,但其內涵不夠明晰,難以實施推廣。
筆者認為,學術評價應以著作權登記(知識產權)為第一尺度,即發展健全學科學會,由學科學會選擇一所大學設立創意院或產權院,專門受理該學科的論文、著作、報告、課題、建議等作品的產權申請,符合獨創性條件,給予登記;不予登記的,申請人可以去法院申訴;同行評議、課題資助必須在著作權登記以后進行。科學研究最大的問題是重復。作為明火執仗的抄襲重復,數量少,影響壞;作為思想觀點的相似重復,數量多,浪費大。
近日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查閱標題中含有“農民”、“農村”、“農業”、“三農”的文章共計72.6萬篇,這不包括標題中未包含的以及報紙發表的數以萬計、出版社出版的數以千計的研究“三農”的文章、著作。工業領域應用數十個專利就可以生產一種性能先進的汽車,為什么數以千計、萬計的研究課題與數以百萬計的研究論文卻不能解決農業問題呢?在我看來,一個關鍵性原因在于知識產權不清,導致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投資被重復的黑洞吞噬。思想資源可以共享,重復沒有價值,曹操燒《孟德新書》,夏侯湛“壞己書”,王安石毀《兵論》,均說明古人已懂得這個道理。我們雖不明朗古代是如何形成“日日新”文化氛圍反對重復的,現代則建立了知識產權制度。專利法打擊未經授權生產銷售的專利產品,商標法禁止商標相似,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獨創性,知識產權制度本質上是反對重復。
以著作權登記為學術評價第一尺度,退回未登記的重合或相似作品,就是反對科學研究重復浪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建立作品資源數據庫。創新要與現有作品相比較才能確認。今天,世界上每年有數百萬的作品發表、出版,產生于1665年的同行評議方式難以對作品的創新進行認證。
眾多的作品未被收錄,使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辨別作品也存在缺陷。美國國會圖書館進行版權登記,每個工作日可收到2.2萬件(冊)文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寶庫,但不便對作品進行有效管理與充分利用。以學科為單位對著作權進行登記,使全國以及全世界的作品源源不斷流向登記中心,形成學科作品資源數據庫,從而為辨別作品是否具有創新價值提供參照系。保護作者的著作權。賈邁勒率先發出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消息,使新華社以10秒優勢在全球媒體競爭中拔得頭籌。相似作品的著作權或優勢屬于先發表者。
目前,高校中導師與研究生之間關于論文著作權的歸屬訴諸于法院的案件日益增多,大量作者的論文在輾轉投稿、等待發表過程中被捷足先登的文章取代,其發表的價值喪失。以著作權登記為學術評價第一尺度,以申請日為公開日,為作者的著作權歸屬提供依據。實現知識的集成創新。金屬液態向固態轉變過程中,先形成晶核,后吸納原子長大,知識創新也遵循同樣的集成法則。原始思想只是初步的構思,十分粗糙,需要眾多的思想撞擊,吸收更多的創意精華。90%以上的知識創新是改進型的。產權不清,科學研究處于一種混濁狀態,走人家老路還自以為創新,那些有價值的原始創新思想被重復的泡沫淹沒。以著作權登記為學術評價第一尺度,絕大多數科學研究以原始創新思想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不足,提出改進思路,從而實現知識集成,使其進入到應用階段。保護投資取得效益。據披露,1997年國家先后投入四川綿陽市一環保所2500萬元,該所2000年研制成功“電暈放電脫硫脫硝技術”,準備申請專利大力推廣時,才發現日本一公司1988年已有相同的技術并在我國申請專利。這不是個別現象,如果對每年招標課題的主題進行檢索,我國已有數以千計、萬計的文章問世,仍然招標研究的現象常常發生。創新只有第一。
以著作權登記為學術評價第一尺度,建立全國以及世界性數據中心,對申請課題等項目進行檢索審查,對登記的產權進行保護。只有經過著作權登記的項目才予以資助,確保科研投資取得效益。營造出版者創作精品的環境。
原創作品在出版業指作者投往出版者的具有獨創性的原稿,絕大多數粗糙,出版者請專家審查,指導修改提升,并進行編輯加工、校對,投入了創作勞動,原創作品就轉變為演繹作品,出版者對其創作勞動應具有演繹權,不影響作者對原創作品的使用。以著作權登記為學術評價第一尺度,作者的原創作品可以通過著作權登記的方式發表或公開,出版者對原創作品投入智力進行創作的演繹作品,也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出版者才會投資對原創作品進行再創作形成精品。產權是創新的生命。
沒有產權,任何投資、研究開發都沒有價值。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草案中建立了著作權登記制度,但這還不夠,還必須創新著作權登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