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企業“互聯網+”和互聯網創業在網絡運營方面,我給出以下5個建議。
1. 外包做不好互聯網
互聯網運營是個體系,由產品、技術、運營和市場等多個部門構成,需要各部門“雙向反饋”,快速協作。但是通常傳統企業包括互聯網創業公司,初期最大的困難是團隊,所以往往選擇技術外包的方式。其實外包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方式,如有可能,要組建自己的產品、技術和運營團隊,外包是做不好互聯網的。因為互聯網產品的上線只是產品的開始,是通過產品逐步完善獲取用戶的過程,所以要根據用戶需求和運營情況,不斷快速迭代,而技術外包很難做到無縫協作。互聯網運營產品上線,只是開始,要通過運營不斷完善產品,不斷獲取用戶,把用戶留下來。所以,如果要想做好互聯網業務,運營的核心部門,如產品、技術和推廣需要自建。
2. 做別人做不到的,才能讓用戶記住
產品一定要做到在用戶有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你,如果用戶有訂餐需求,外賣服務有,餓了么、百度外賣、到家,那用戶第一個想到是餓了么,那餓了么就贏了。因為用戶都是懶的,記不住超過3個以上的同類產品,3個里邊選哪個,一定是這個產品與另外兩個給用戶留下不同的感知,服務更好?更便宜?送餐速度更快?或者餓了么推廣得好,用戶壓根兒不知道另外兩個服務。遇到一個案例,一個優秀的傳統房屋維修的公司,想通過互聯網成為房屋維修的平臺,苦惱的問題是用戶需求低頻,很難形成獨立的互聯網應用。我分析他們的標準業務流程,發現如果有用戶電話預訂服務,甚至包括“馬桶堵了,房子漏雨”,按照流程都是第二天派單上門維修。我問,為什么不馬上去修呢?負責人的回復是“那樣做忙不過來,需要第二天統一派單效率最高,而且和同行比我們已經是最快的了”。這就是關鍵問題所在,當用戶有強需求的時候,產品不能滿足,就別指望用戶形成感知記住產品的品牌。京東就是不斷地投入資金解決送貨速度,因為就是比淘寶快形成口碑。所以,一定要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別人不能馬上去修,你可以去;別人不能提供的服務,你可以提供,這樣才能成為用戶能夠想到并排在第一的品牌。
3. 小步快跑,不要運動式發展
互聯網運營的特點就是“快”,產品可以不完善,但核心功能要抓得準;運營可以出錯,但調整要快速。互聯網運營的特點就是通過“小步快跑”來完善產品,提升運營效率。這樣的運營特點與傳統企業經營不同,有些傳統企業首先制定宏偉戰略和藍圖,制訂半年或者一年的實施計劃,提出口號,再開動員會組織落實。這樣的方式做互聯網運營很難有效,新產品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運營推廣根據用戶需求和反饋需要隨時調整,基本上是邊做邊改,邊做邊想,根本無法制訂較長時間的產品計劃。網絡運營唯一能確定的是:無論什么產品,什么運營周期,都要以用戶需求為驅動。
4. 做新公司要先融資
我遇到過幾個涉足互聯網業務的傳統企業,企業規模和實力都不錯,它們通常的做法是在企業內部建立互聯網事業部,借助原有優勢,開展相關互聯網業務。在“互聯網+”轉型中,其實這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是成立獨立的互聯網公司,將少部分原有骨干和主要的資源注入新公司,新公司不要燒母公司的錢,當團隊組建完成后,馬上開始融資,利用社會資本快速推動業務發展。之所以建議這樣做,原因是:
燒自己的錢和燒投資人的錢是兩回事,即使企業很有實力,燒自己的錢也一定會反復仔細衡量,做出的決策是穩步發展,不是以快速突破為目標,影響互聯網業務的發展速度。快,是互聯網業務成功關鍵的因素,所以就是有錢也要融資,快速發展。
獨立的新公司,可以重新設計業務和團隊激勵,與原有公司的體系完全分開。在互聯網競爭中只有保持獨立和靈活性,才可能有機會勝出。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一定要清楚,這時候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原有同行業的對手,而是新興的、玩命的創業公司,或者BAT巨頭的滲入。所以一定要按照互聯網公司的規律、靈活性和速度,保持最活躍的競爭力才行。
5. 歸根結底是團隊
互聯網運營就是獲取用戶和用戶價值的變現,人的事情需要人來做,所以團隊是關鍵的關鍵。無論是優秀的傳統企業“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創業,最關鍵是聚集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團隊。目前,互聯網人才可遇不可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互聯網人才的需求量暴增。所以,團隊的組建要花精力和付出高額的成本,優秀的互聯網人才不看當前的薪酬是多少,更看重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價值、有未來、好玩兒。對于優秀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或者組建互聯網創業團隊,不要吝惜,拿出股份、期權等好的激勵,盡快組建優秀的互聯網團隊,有人才能成事。
文章摘自《用戶力: 需求驅動的產品、運營和商業模式》郝志中著, 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