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業到現在,很快已經一年半了,在這短暫的一年半里,自己的職業規劃思路從單純到稚嫩到比較成熟,有過很大的轉變,目標公司類型有過很大的變化,從外企-知名公司-咨詢公司-創業型公司,期望的崗位類型也發生過很大變化,從職能崗-專業崗-管理崗,整個過程其實在回答自己的三個問題:
1.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你能做什么?
2.你的工作是否能讓你成為這樣的人?
3.什么樣的工作與環境有助于你更快的達到目標?
我自己的工作經歷主要有三段:在蓋洛普做數據分析助理,然后到零點調查做數據分析,現在優車誠品做定價與定價分析,公司類型分別是咨詢公司-咨詢公司-二手車創業型公司;崗位內容從專業崗逐漸轉向偏業務與管理崗,從成熟且體系完善的公司轉向創業型公司,心里有過落差,也有過驚喜,因此在此分享一下創業型公司的特點,希望有助于大家對成熟公司和創業型公司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首先明確一下本處所指的創業型公司:處于行業上升期,有完整的原始創始團隊以及明確的創建初衷的公司,那種在本地創業經營的小個體商戶不做考慮,因為二者有很大的區別。
當開始考慮選擇創業型團隊時,首先要回答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選擇加入創業型團隊?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好能夠剖析到你的初衷,它會影響到你在加入這個團隊后在看到它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時,能否堅守在這里,因為絕大部分的創業型公司會倒下,而真正能在創業的大潮中拿到豐厚回報的人只有那些成為行業前幾,且一直堅持下來和團隊一同迎來這一天的人,二則缺一不可。
以我自己為例,我不想做一個單純的專業人士,不希望像流水線上的螺絲一樣工作,這是我調數據分析崗的初衷;我骨子里希望有跨越式發展的機會,而不是按部就班,一點一滴十幾年到達某某位置,這是我希望離開特別完善成熟的體系初衷;我希望看到自己的研究產出是否有實際效果,進而繼續改進,但是大部分的咨詢公司只提供了咨詢方案,但是不參與實際執行,這是我在考慮良久之后決定離開咨詢公司去實體公司的初衷;這三個初衷構成了我離開之前的工作加入到創業團隊的初衷。而為何選擇了這個創業團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1.加入時這個行業處于風口,處于資本極度青睞的時刻,這個行業有可能涌現出幾家牛逼的公司;
2.這個團隊的模式是我能看得懂,可以理解,整個模式是可控可持續且能解決當前行業痛點的;
3.雖然團隊中有不少比我優秀很多的人,但自己能夠彌補團隊當前缺失的某一板塊內容。
當想明白為何要加入一個創業型團隊后,就可以去比較成熟公司和創業型公司的工作風格區別了。
一、成熟型公司以崗用人,創業型公司以人用崗
通常情況下,公司都會以某一明確的崗位需求進行招聘,在招聘結束后,在成熟型公司工作內容基本是本崗位的日常工作,勝任并做好本崗位工作是第一需求,同樣跨崗或跨越部門溝通工作也會是比較困難的;而在創業型的公司,工作內容除了崗位本職工作外,還包含其他自己所能接觸的環節或板塊兒的內容,因此在創業型公司看重的更多的是人而不是崗,這一點倒是著實體現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俗話。
二、成熟型公司解決問題以崗為導向,而創業型公司解決問題以人和崗為導向
當涉及到跨部門協作或臨時性問題時,成熟型公司通常會對接某一部門,然后再與這一部門的某一位人對接;而在創業型公司,通常會直接對接到他們所共識的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人,而非某一崗位或部門,因此在創業型公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解決問題不看崗而是看人,因此所提供的機會就是如果你主動承擔某一板塊額外的工作,其他人就會認為你是負責解決這一問題的對接人,而不用宣布你負責某某內容,同樣存在的風險就是假如你理論上負責某一板塊工作,但是你沒有主動維護且有其他人愿意主動承擔你的工作,你就有可能被架空。
三、成熟型公司以“穩”為主,創業型公司以“變”為主
在成熟型公司,絕大部分的工作是按照流程向下走,少有大的人事調整以及業務層面的策略變動,也少有對原有流程的大的調整變動,而在創業型公司,則經常會有人事的調整與變動,以及在業務執行策略方面的調整,因為創業型公司會不停的去嘗試,會不斷的挖掘idea,在論證完idea的可行性后,緊接著就會去執行這個idea,然后在接下來的一小段時間內看經營效果,如果經營效果不好,就放棄這個idea,如果經營效果比較好,就加入這個改進元素。以我現在的公司為例:已經快速嘗試過很多事情,定價層面的一口價與可議價策略,議價層面的售前議價與售后議價,銷售層面的沖利潤,沖銷量策略,銷售團隊的經驗豐富的老團隊和年輕的新團隊的策略,推廣層面的信息網站推廣,社交網站推廣,線下推廣等等,在這些試驗中尋找最高效,最節省成本的方式。
四、成熟型公司的人員類型差別小,創業型公司的人員類型差別大
每個工作就業的人都會關注自己工作圈子的人員的整體素質的高低,在成熟型公司,人員的素質基本上是穩定的,你的周圍都是高學歷,高知識背景的人,或者周圍是學歷較低,經歷也較少的人,但是總體來說,人員間的差別是小的;但是在創業型公司,尤其是這種互聯網類型的實體公司,人員差異會很大,會有學歷超高,技能超牛的人,也會有學歷很低,經驗很少的人,還會有經驗超級豐富的老油條,這是我剛剛到這里適應了好久的一種狀況,因此最好還是有能夠和不同背景風格的人溝通相處的能力,否則會時不時有尷尬的情況發生。
當然還會有很多其他細小差異的地方,這種差異沒有什么好與壞的區分,但是有適合不適合的區分,一個人的社交以及周圍環境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個人,這些不一樣的環境對一些類型的人會是機會,但是對一些類型的人則是不折不扣的風險。因此歸根到底,還是要認識清楚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人,想做什么類型的事,你的能力是否能做成這件事情,這個環境是不是適合你完成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