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央行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眼尖的人立馬發現,以前表述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已經變成了“穩健”。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業人士均認為,過去兩年偏緊的貨幣政策成為過去式,即將迎來偏松的貨幣政策,寬信用周期將開啟。
貨幣的量價齊松,已顯示在央行最近發布的數據中。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23萬億元,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4.64萬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去年數據“腰斬”的悲觀畫風,瞬間切換成“天量”的市場狂歡。同時,央行正在竭盡全力引導利率價格下行,企業貸款利率已經連續數月下行。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央行從貨幣政策上發力以扭轉局面,實現更多資金、更便宜利率為企業“輸血”。然而市場也在質疑,1月天量融資的錢是否都進入實體企業,還是又跑到投機市場去撒歡了?
2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重申“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同時還警示,社會融資總規模上升背后,可能存在“套利”和資金“空轉”等行為,而且可能會帶來新的潛在風險。
票據融資飆高套利?
1月央行的金融數據,“重大變量”引起了市場的警覺與猜測。
1月4.64萬億元的社會融資當中,票據融資格外顯眼,表內票據融資及表外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新增5160億元、3786億元,合計8946億元,占1月社會融資規模19.3%,占比與去年1月相比上升13.5個百分點。大量新增的票據融資,錢流向了何處?也就是說,企業家們票據融資拿到現金,是投入了生產等實體運用,還是脫實向虛去錢生錢了?
“2018年12月以來,銀行間利率很低,貼票利率自然也下行。從客戶角度,他可以拿這資金成本與存款、貸款利率作比較。因此,票據貼現聯結了存貸款市場和銀行市場,成為了套利工具。”2月21日,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提出“票據套利到底揩了誰的油”,并進行深入剖析。
其用例子形象地講述了票據套利動機與過程。
第一種操作方式,張老板出售商品后,客戶給一張半年期銀行承兌匯票100萬元支付,然后他以銀票貼現利率3.8%從銀行拿到98.13萬元,然后把98.13萬元買理財,收益率4%,到期后拿到100.1萬元,比持票到期還要多拿1000元。
第二種操作方式,李老板賬上有活期貨款100萬元,他去銀行買了半年期結構性存款,收益率4%,半年后拿回102萬元。然后以這筆存款為保證金,湊了些貿易材料,開出一張100萬元銀票,然后也進行貼現,利率3.8%,拿到資金98.13萬元。相當于支付了1.87萬元的貼現利息,但取得了2萬元的結構性存款利息,套取了銀行1300元。
難道銀行心甘情愿讓企業套,套利最終由誰來買單?其進一步闡明,銀行方面從成本來看,在央行再貼現的利率為2.25%,結構性存款利率為4%,付出的總成本是6.25%;從收益來看,票據貼現利率3.8%,企業貸款利率6%,那么銀行總收益利率為9.8%,銀行在中間還賺取利差3.55%,顯然最終買單的還是貸款企業。
央行數據顯示,1月中資全國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09812.17億元,破10萬億創新高。其中單位結構性存款為64171.14億元,環比增20.26%。這也從側面驗證了企業票據融資的錢買了結構性存款的可能性,套利賺錢。
1月央行金融數據發布之后,票據融資套利在市場中爭論激烈。2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我們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同時還表示,降準信號發出后,社會融資總規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較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主要是票據融資、短期貸款上升比較快。這不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資金“空轉”等行為,而且可能會帶來新的潛在風險。
同一天,央行貨政司課題組撰文指出,1月份票據融資顯著增加,主要還是支持了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通過票據融資的成本出現了顯著下降。個別企業通過票據貼現和結構性存款套利,只是短期的,且并非普遍現象,不是票據融資增加的主要原因。
“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高,貸款利率就應該高,否則銀行壞賬風險增大。但是監管層引導銀行間利率下行,銀行間與市場就形成了兩個利率市場,存在套利空間。”一位國有大行深圳某支行負責信貸的人士稱。
股市房市蠢蠢已動
4萬多億的社會融資去了哪?
“錢去了哪兒,有沒有進入股市、房市,光從央行數據不好判斷,需要進一步觀察。”華南一股份制銀行金融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今年1月4日,A股上證指數從2440點拉升到目前2700點,漲幅13%。個股更是活躍之極,一些個股連續漲停股價已經翻倍,漲幅20%、30%的個股更是普遍,股市進入久違的強勢行情。而A股向上的時間,與1月天量社融時間正好吻合。
從央行的數據看不出是否有資金加速流入股市,但是從股市流入的資金來看呢?
今年以來,境外資金加速流入A股,北上資金凈流入近千億,而且是加了2-3倍的杠桿有備而來。海外資金攪動A股,內地投資者加杠桿的熱情同樣提升,最近兩市融資余額出現了八連升,2月11日至20日,兩市融資余額從7109.21億元升至7480.19億元,共增長370.98億元。
2月21日,國盛證券分析師張啟堯跟蹤股市資金發現,2019年2月15日當周,融資余額為7323.9億元,較前周大幅增加214.6億元。從信用賬戶的分布情況來看,兩融業務的參與者多為個人投資者。
“資金如水,哪里有利哪里流,銀行貸款第一道關可以把住,但是幾道之后去哪里很難分辨。”深圳一投資公司創始人如此表示。
那么房市呢?1月信貸3.23萬億元當中,房貸同樣大增,住戶部門貸款增加9898億元,其中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6969億元,同比多增1059億元。住戶的中長期貸款,都是買房子的抵按揭貸款。
“前幾年房子漲太快,調控力度加大,房貸節奏放緩,有的推后幾個月。今年銀行信貸額度松,1月會集中釋放貸款。同時部分地區調控有所放松,可能成交量有所增加。”上述華南股份制銀行金融部人士認為,房貸放量是累積的結果。
兩難的央行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央行開啟貨幣政策之門,轉向偏松,使資金大量流入實體企業,并引導利率下行,以增加經濟活力。不過,市場總是質疑資金流入股市、樓市,脫實向虛。
事實上,央行的努力已經取得了效果,從1月信貸來看,中長期貸款占比回升至64.92%。同時企業貸款成為主力,占比達到80%。也就是說,從占比來看資金絕大部分流進了企業,為生產所用。
對比去年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去年在“穩健中性”(實際上是偏緊)的貨幣政策下,社融和信貸慘不忍睹,單月最少只有數千億,居民貸款與企業貸款相當,實體謹慎、缺血的情況可想而知,市場對經濟充滿擔憂。
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說,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擴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推動利率逐步“兩軌合一軌”,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貸利率的傳導,緩解利率約束。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顯現,貨幣政策傳導也出現了邊際改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
央行使盡洪荒之力加大信貸,通過推動銀行發行永續債、定向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再貸款、再貼現以及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措施,并設計激勵機制,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實體企業貸款融資,尤其是對小微、民營企業呵護倍至。
為使實體企業降低成本,企業貸款利率連續4個月下行。去年12月實體企業等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63%,比去年9月下降0.31個百分點。
“房地產和股市主要看增量資金入場,銀行、證券、保險資金是否進入,一下子看不出來,但是等看出來時價格已經上去了。”上述深圳投資公司創始人認為,貨幣寬松的時候,不可能全部進入實體,部分進入投資市場很正常,但要防止過度。
2015年似曾相識的感覺襲來,那時票據融資占比也是大幅度領先于社融增速,“以史為鑒,寬信用周期的開端往往是票據融資大增。2018年5月以來票據融資規模大增,象征著新一輪寬信用周期的開啟。”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判斷,票據融資大增,新一輪寬信用周期開啟。
2015年令人更難忘的是,數倍杠桿資金上位,股市變成一頭瘋牛,上證指數從2100多點起步暴漲至5178點,漲幅將近1.5倍。隨后便是史上最慘烈的股災到來,千股跌停,國家隊萬億資金救市,熊市一直持續到去年底。
2月21日,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最新報告中稱,過去40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5%,1998-2017年的10年M2增長了16倍,從各類資產價格表現看,絕大部分的工業品、大宗商品、債券、銀行理財等收益率都大幅跑輸,只有少數的一二線地價房價、醫療教育等服務類產品、股票市場上的核心資產等收益率跑贏了這臺印鈔機。
新的一年新的氣象,新的政策新的征途,新的小微為您帶來新一年的熱門資訊,焦點新聞,最新政策,但小微律政初心不變——讓您搭上政策的“順風車”讓創業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