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道德經》
老子在此把統治者的狀態分為四種,最高明的統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老百姓親近并稱贊他,再次是老百姓畏懼他,最糟糕的統治者是被人民所輕侮。
經歷這些年的創業,接觸這么多的創業團隊后,我看到創業者其實也存在這四種狀態。
老話講,點頭哈腰下跪是生意人的基本功。大部分創業者在一窮二白的創業早期,忍辱精神是必須的。這不僅是指對客戶的心態,而且對于企業內部的核心骨干(比如核心技術合伙人)也需要包容,忍讓,妥協,甚至被他們輕侮。再牛的創業者在早起都會有此經歷(如柳傳志與倪光南的故事)。
但,創業者不能一直是這種狀態,否則,還不如回去打工。一些創業者經過努力,逐步建構了核心的企業能力,形成較為穩定的組織架構和制度。于是,創業者的領導風格(受組織文化和個性心理影響)就會出現分化。一些創業者會形成強勢的領導風格,覺得領導必須要讓員工畏懼,要有權威性。在很多軍事化風格的公司中(比如華為),這種領導風格是比較普遍的(行政化嚴重的國企也是如此)。權威和強勢化的領導風格容易導致人性缺失,靈活性受抑制,甚至影響創新。于是往往組織要有一些調節措施(如部隊中的政委角色,國企中原來的工會角色)。比如,華為的紀律嚴明是業內很突出的,但對研發體系確實行彈性工作時間,而且設計導師制以及返聘老專家來幫助新人適應公司風格。
但,長期處在畏懼和高壓下的員工,是很難培養出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如果能給員工一定自由度,發揮創新和創業的精神,激發他的能動性,發揮其潛能優勢,組織才會更有活力,企業家也會獲得更為真誠的贊譽。還是舉華為的例子:華為曾有過鼓勵員工內部創業的措施。雖然內部創業曾經給華為業務帶來沖擊(如李一男的港灣),當然也有很多內部創業以失敗告終的,但很多華為內部創業出來的創業者也成為了華為的緊密合作伙伴,與華為共同成長。我參與的瑞華基業也是從華為內部創業出來的兄弟所創立的。今年瑞華基業已經做為華為核心合作伙伴列在華為的展廳門口了。我們以在華為工作過為榮,華為也以有這幫支持華為的伙伴為榮。所以,好的創業者應該把員工都能培養成有雄心的創業者,這也許比僅僅做一家企業會更有價值,從你這里畢業的員工也會回饋你,給你贊譽。
創業者最終到達的理想境界應該也是“太上,不知有之”。當然,創業初期是不可能達到這種狀態的。在創業企業形成核心能力和較為穩定的商業生態地位后,創業者更重要的是建構支撐企業基業長青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布局好人才的梯隊建設。當組織有了自己的生命后,創業者就可以退出執行的一線,也不用多指點業務了。此時,在企業功成時,大家就會覺得“我自然”就是這樣了。